• <span id="6mwd6"><blockquote id="6mwd6"></blockquote></span>
  • <optgroup id="6mwd6"><li id="6mwd6"></li></optgroup>

          《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9年重點導讀

          導語

          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不僅反映了心血管病急救水平,也反映了社會救治體系問題。經縣級醫院溶栓和溶栓后轉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救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利器。

          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不僅反映了心血管病急救水平,也反映了社會救治體系問題。經縣級醫院溶栓和溶栓后轉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救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利器。

          ?

           

          導讀

           

          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不僅反映了心血管病急救水平,也反映了社會救治體系問題。經縣級醫院溶栓和溶栓后轉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救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利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廖玉華教授撰寫的《溶栓后轉運PCI:降低中國農村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一文指出,建立區域性基層醫院溶栓后轉運PCI緊急救治體系,有望降低中國農村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

          心力衰竭(HF)和心房顫動(AF)是引起心血管疾病負擔增加的重要原因,兩者有復雜的相互關系,HF與AF共存的患者預后明顯更差。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心血管病診治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整體心血管病病死率的降低,預計HF與AF共存的現象將越來越普遍。感謝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金雪娟教授為本刊撰文——《心力衰竭與心房顫動共存的流行病學和相關臨床研究進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2019年3月20日出版的《臨床心血管病雜志》第3期,或登錄http://www.whuhzzs.com/info/102.jspx獲取更多內容。

           

           

          專家論壇
           

           

          1
          溶栓后轉運PCI:降低中國農村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廖玉華,王祥,陳志堅,等)
          中國農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病死率逐年增加,已超越城市??h級醫院溶栓和溶栓后轉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救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利器。建立區域性基層醫院溶栓后轉運PCI緊急救治體系,有望降低中國AMI病死率。

           

          2
          心力衰竭與心房顫動共存的流行病學和相關臨床研究進展(金雪娟 周京敏)
          心房顫動(AF)和心力衰竭(HF)經常共存,HF的兩種亞型——射血分數保留型HF(HFpEF)與射血分數降低型HF(HFrEF)均在AF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互為因果,共同導致不良預后。從預防性研究看,許多研究集中于AF患者的卒中預防,但幾乎沒有研究關注在AF患者中HF的預測和預防。從治療性研究看,藥物治療對AF與HF共存預后產生影響的證據非常有限,許多證據來自于觀察性研究或者亞組分析的研究,或者有方法學缺陷的事后分析結果,需要謹慎解讀。導管消融可降低HFrEF合并AF患者的死亡風險,然而對于HFpEF與AF并存的患者尚無研究證據。目前,亟需進行充分的頭對頭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以明確AF和HF之間復雜的相互關系,以期得到最佳預防與治療措施。

           

          臨床研究
           

           

          3
          冠心病合并心房顫動患者PCI術后兩聯與三聯抗栓治療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趙丹,周鵬)
          本薈萃分析研究了兩聯抗栓治療(DAT)與三聯抗栓治療(TAT)在該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據標準制定檢索策略,通過計算機檢索英文數據庫Embase、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Medline,中文數據庫CBM、中國知網、萬方、中國科技論文等在線電子數據庫,檢索截止時間為2018年11月20日,語言選擇英文和中文,獲取文獻信息。按照Cochrane系統評價要求制定納入、排除標準。應用RevMan 5.3軟件對文獻質量偏倚風險進行評估。將納入患者分為DAT組和TAT組,研究終點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卒中和出血事件。比較冠心病合并AF患者PCI術后DAT與TAT治療的出血事件、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內血栓和卒中發生率。結論為冠心病合并AF患者PCI術后DAT治療可能優于TAT。

           

          4
          左房主動排空分數對陣發性心房顫動射頻消融術后復發機制的預判價值(張宇禎,張其銀,惠杰,等)
          探討左房主動排空分數(LAaEF)在預測陣發性心房顫動(PAF)患者首次導管射頻消融術(RFCA)術后心房顫動(AF)復發的機制及再次RFCA的預后中的價值?;仡櫺苑治鲈谖以菏状涡蠷FCA術后AF復發并再次行RFCA的PAF患者73例?;颊咴俅蜶FCA術前行經胸心臟超聲測算LAaEF等左房參數。將所有患者依據再次RFCA術中明確的復發機制分為單純肺靜脈(PV)組、上腔靜脈(SVC)組和其他部位(non-PV/SVC)組,比較3組患者的LAaEF等參數。另依據LAaEF分為高LAaEF組和低LAaEF組,對比兩組患者在再次RFCA術中明確的AF復發機制。所有患者再次RFCA術后隨訪12個月以上。使用多因素COX回歸分析復發組與非復發組臨床特征的區別,篩選再次復發的獨立預測因素。結論顯示,LAaEF對于預判首次RFCA術后AF的復發機制及預測再次RFCA術后AF的復發率具有重要的價值。

           

          5
          經靜脈途徑拔除植入心律起搏裝置導線25例臨床體會(楊杰,程自平,陳剛,等)
          本文回顧性分析和總結了經靜脈途徑拔除植入心律起搏裝置(CIED)導線的方法和體會。筆者經靜脈途徑成功拔除25例CIED患者(導線斷裂3例、感染22例)的47根導線,其中6例導線徒手拔除,15例應用鎖定鋼絲和擴張鞘拔除,1例運用Evolution機械鞘拔除,3例經下腔靜脈途徑拔除;22例患者于對側植入新的心律起博裝置,2例患者無植入新的起搏裝置指證,1例患者因感染性心內膜炎積極治療無效死亡。結論顯示,經靜脈途徑拔除CIED導線是根治心律起博裝置導線相關問題的重要措施,科學、有效的運用多種器械和技術在復雜病例的應用中十分重要。

           

          6
          伊布利特在轉復導管消融術后持續性心房顫動中的應用以及對術后心房顫動復發的預測(宋衛鋒,陳珂,馬繼芳,等)
          本文觀察了伊布利特在轉復導管消融術后持續性心房顫動(房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及復律成功與否對導管消融術后房顫復發的預測。入選導管射頻消融術但術后未能轉復竇性心律(竇律)的持續性房顫患者248例,術中靜脈推注伊布利特1 mg,若仍未轉復,則再次給予1 mg。若仍未恢復竇律,則根據情況給予超速抑制或電復律。依據“2C3L”術式導管消融+伊布利特應用后是否恢復竇律將患者分為有效組和無效組。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的差異,觀察伊布利特在轉復導管消融術后持續性房顫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隨訪24個月,觀察2組患者房顫的早期及晚期復發率。統計復律成功與否對導管消融術后房顫復發的預測。研究結果顯示,伊布利特轉復導管消融術后持續性房顫的成功率高、安全性良好,且伊布利特復律成功預示房顫導管消融術后早期、晚期復發均較低。
           
          分享:
          • 私域逆齡醫療訂閱號

            私域逆齡醫療訂閱號

          • 私域逆齡醫療服務號

            私域逆齡醫療服務號

          色五月综合

        1. <span id="6mwd6"><blockquote id="6mwd6"></blockquote></span>
        2. <optgroup id="6mwd6"><li id="6mwd6"></li></optgroup>